第三天 (2013.4.7):
神仙雪濃湯+明洞聖堂→仁寺洞→昌德宮+祕苑→土俗村人蔘雞湯→明洞血拚
聽說仁寺洞是個保留韓文字的美麗地方。
因為中午預約的秘苑、昌德宮就在附近。
在吃完很補的早餐後,早早來到這美麗的仁寺洞。
雖然是春天,但空氣中仍有涼意,於是在明洞先買了絲巾。
來韓國前媽媽聽我說韓國的氣溫約在10度左右,特地叮嚀我一定要帶圍巾和衛生衣。
春天帶厚厚的圍巾,應該會被路人笑死!
所以我堅持不帶。
但還是順了母親的意思,塞了一件衛生衣在行李箱(雖然根本沒穿過)。
這樣的天氣,仍會感覺脖子空空的,於是買了我平常不會買的絲巾。
因為知道自己不會常帶,所以也沒注重是否made in Korea反正便宜、好看就好。
兩條絲巾共1萬韓元(約臺幣300元)。
當然不是韓國貨。
原本是安排要去尋找北村八景
不過老實說,對於北村八景沒有那麼大的興趣
而且如果去找北村八景,可能沒時間到仁寺洞
所以最後還是放棄北村八景了
到了仁寺洞時,風非常強大!強大到可以把路旁的招牌(立牌)吹倒。
不到十點,行人並不多,店家也才陸續開店。首先印入眼簾的,是全用韓文字的招牌。
第一次看到非英文的「星巴克」真奇妙~~
在韓國觀光公社的網站上,有介紹這家韓果子店
不過,看了地圖我也不知道怎麼去
想不到,根本就是在仁寺洞主街上
本來想要問店員韓果子可以保存幾天
但這句話除了中文,其他語言我都不會說
所以只好買了兩個準備當點心吃
結果我在韓國也都沒有時間吃
帶回台灣的那個晚上
一進家門,老媽就開始問我帶了什麼好吃的回來?他肚子很餓...
結果這兩樣就被老媽解決了
我媽說,上面那個裡面包紅豆餡
不會很甜,現很香濃,他非常喜歡!
下面那個是年糕,鹹鹹QQ的
不難吃,但是,「以後要買的話,就買包紅豆這種吧」
在主要的觀光景點,都有這樣穿著紅色衣服的人
如果有問題,都可以去詢問喔
他們身上會有名牌標示會說中文、英文或日文
態度非常親切
我們準備要去秘苑時,也是問他們要怎麼走(但不是問上面這兩位)
然後,他們就拿出非常詳細的地圖,告訴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,等下要走哪邊...
如果有看到紅色衣服的工作人員,或是有標示「i」的地方
記得跟他們索取地圖
真的很詳細~~~
這家是很多旅遊書會介紹的龍鬚糖專賣店
真的圍了好多人
店家也會日文很流利地介紹著
所以我想,雖然不會韓文,但懂日文的朋友,來韓國還是可以暢行無阻的吧~~~~
這個是賣冰的
生意不太好
廢話...當天風大天氣又冷
棕色招牌호밀호두是一家核桃糕專賣店
也是一家我在網路上有看到的店家
我們一經過
店員就用日文說要請我們試吃
然後眉就用英文說我們來自台灣
本來以為那應該會跟我們說中文
結果也沒有
但很親切地用英文說可以試吃
試吃也很大方
是一整顆剛出爐的核桃糕
真的很好吃~~
不會很甜,又有香氣
雖然一顆要1,000韓元(約台幣30元)
但還是意思買了兩盒(一盒10顆入)
話說一路上陸續買了些小東西
所以手上也很多小袋子
這家店在幫我打包核桃糕時
很貼心地給了很大的提袋
然後還幫我把手上的東西通通裝到提袋裡
還有送我們Skin Food的試用品兌換卷
有趣的是,店員用英文跟我們說核桃糕如果不冰的話,可以保存7天
如果冰著的話,想吃的時候可以用烤箱或微波爐
然後,我跟眉聽到店員講到micro這個音時
又聽錯了
心想買個吃的跟電腦有什麼關係@@
話說這個我媽吃了讚不絕口
一直說好吃~~還問我怎麼買那麼少...
這家店也有賣核桃糕
還有糖餅
買完黑麥核桃後
走到這家店時
我跟眉說我要買糖餅來吃
眉看到糖餅是在油鍋裡面炸的
便說「你吃就好」
一個1000韓元
雖然油,但在冷呼呼的天氣吃真的很暖胃
內餡是花生粉+白糖
所以吃起來香香的
買了很可愛的髮飾
有些店雖然是連鎖的
但仁寺洞有賣的款式,不見得其他分店有
這三款在明洞分店就沒有看到
後來在弘大店時,也只有上面兩款髮圈
仁寺洞有一些很有特色的書籤
本來想要買來做紀念
不過後來想到可能紀念個幾年就當垃圾丟掉了
所以沒買
後來找到一個非常適合朋友的東西
於是我就買了
那樣東西還是逛了好幾攤賣書籤的店家都沒看到的
它不僅可以當書籤
還可以當拆信刀
送給還在為國考努力奮鬥的張小佑
真的很適合~~~~~
因為時間的關係
沒辦法真正好好逛一下仁寺洞
希望之後有機會的話
一定要安排半天的時間,好好逛逛
第一天 (2013.4.5):
桃園機場→仁川機場→機場巴士→Seoul Tower Village→(東大門)陳玉華一隻雞→東大門亂晃
第二天 (2013.4.6):
ISSAC好吃三明治→梨花女子大學→梨大逛街→新村春川辣炒雞排→樂天超市(Lotte Mart)
第三天 (2013.4.7):
神仙雪濃湯+明洞聖堂→仁寺洞→昌德宮+祕苑→土俗村人蔘雞湯→明洞血拚
第四天 (2013.4.8):
整理行李→汝矣島→(弘大)Hello Kitty咖啡店→(明洞)twotwo炸雞
第五天 (2013.4.9):